高职院校办得怎么样,关键要看学校的积累、底蕴和声誉。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高职教育自信的标志。
时下,国家正在致力于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的优质校建设,这是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为使高职院校优质校建设发挥更大效能,就要把良好的积累、底蕴和声誉作为院校发展的“根”与“魂”,以此辐射、引领众多高职院校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只有培养出一流工匠人才,才能成为国家优质校
优质院校的底蕴来自高职院校自身的积淀。高职院校优质校建设,要走高职特色之路。高职最明显的特色之一,就是高职教育必须要有行业背景,要有地域特色的办学理念、发展路径和体制机制等。只有培养出一流工匠人才的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才能够成为国家优质校。近年来,在高职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行、重匠艺轻匠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工匠人才的培养,有些地方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没有根本性消除。
高职院校要有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体系和人文积淀,这就是“底蕴”。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要同时具备“哲”与“匠”两种品质。“哲”指思想,思想一定要致广大;“匠”指劳作,劳作一定要尽精微。“哲”与“匠”是对师者的颂歌,培养“工匠”的师傅们首先要成为“哲匠”,首先要功夫过硬。
不管遭遇寒流还是面对繁荣,高职院校应始终坚守初心不变,始终守望培养时代劳动者的情怀不变。正是这样执着的坚守,才能形成学校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和底蕴。
优质校的底蕴与企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分不开
优质校的底蕴除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原始积累外,还与企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分不开。通过校企合作积攒的后劲,也是助推学校适应市场的原动力。
建设优质校,还要有当年国家示范性院校成功建设的底气。2006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计划,这是在我国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的影响比较大的一项工程,旨在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这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有较高的起点、各有鲜明的特色,在办学条件、专业建设和育人能力等方面都优势突出,至今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优质校,还要有支撑重大战略项目的底气。以地处甘肃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祖国石油石化人才荒的燃眉之急,国家把天津石油学校、承德石油学校和玉门石油学校等当时国内顶尖的相关专业老师和设备,成建制地移至兰州石油学校,组建国家层面工匠培养场所。为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更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工匠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号称“共和国长子”的“兰炼”和“兰化”先后输送了1.6万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优质校的声誉来自有影响力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最大的声誉就是要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毕业生。校友是学校流动的金色名片,优秀校友怎么来培养?这就具体落实到“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来。
高职院校要勇立潮头,大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体系,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行业背景和多年办学以来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把培养学生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对企业文化认知和企业理念认同结合起来,推动行业文化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将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事业成功,促使学生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经济社会之所需。
用文化培育工匠种子、培养工匠情怀、培植工匠沃土,最终使学生走向企业、服务企业,才可能成为国家需要的工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