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透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制造强国战略,统筹优化教育和产业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以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引领,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城市互利双赢的关键。
遵循规律,理清关系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必须遵循三个规律:一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围绕产业发展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实现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二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面向人人,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三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动产、教、城融合发展。二是处理好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合作。三是处理好公办与民办的关系,借鉴经济领域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充分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参与办学,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建立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的联动机制
高职院校多数分布在设区市及所属县区,这些院校在地方高等教育布局中的地位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均极为突出。
泉州现有高校18所,其中高职院校12所;各类高校在校生近13万人,其中高职类型在校生超过9万人。每年4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在泉州就业占40%、在福建就业80%。这是地方政府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结果,也充分彰显了政府统筹推动产、教、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泉州以推进“海丝”先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制造2025和新型城镇化等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注重发挥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大。一是建立政府统筹推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两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市长亲自担任市级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分管工业、教育的副市长分别担任副总召集人。成立了泉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展职业教育理论、政策以及重点热点问题研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将贴近产业需求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列入市政府、政协专题协商议题,汇集各方智慧,共商职业教育发展方略。二是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组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制订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规划、职业教育“正负面清单”,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职教集团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1.71万元;设立8000万元市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专业建设;对全市产业发展急需、相对艰苦的19个高职教育专业实行学费减免。
让市场促进专业链深度对接产业链
城市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舞台,产业发展拉动城市建设;职业教育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为城市建设增强软实力;区域发展战略则是联通产业、城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纽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为密切,这是产、教、城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产教城融合发展、协同发展,不是一厢情愿的拉郎配,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运行机制。
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催生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又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该校创办于1984年,从初创时期的2个专业不足百名学生发展到目前拥有12个二级学院40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万名,毕业生在泉州就业高达75%左右。每年并开展各类培训近3万人。黎明职业大学见证了泉州改革与发展,为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培养人才、服务发展的历程中,书写学校的辉煌。
构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推动各级政府改变了唯GDP论的发展观,高质量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经过40年的发展,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经过多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与经验。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必须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为重点,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努力实现五个提升。一是以完善专业建设“正负面清单”制度为导向,优化亲产业专业布局,提升专业与产业契合度。二是以全面推进“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与校企融合度。三是以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为载体,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四是以加快“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结构”优化并重,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五是以优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为重点,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升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