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流的教学,才有一流的大学。”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济南大学针对传统封闭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有效支撑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协同理论、三螺旋理论,创造性提出了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五重融合”大实践教学的理念,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专业实践与综合体验融合、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融合、校内平台与社会资源融合、制度创新与文化引领融合,共筑“全过程、多平台、分阶段、递进式、一体化”的大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彰显了多元、开放、协同的鲜明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创新。 “五重融合”实践教学夯实双创型人才培养根基 自2013年以来,济南大学以“五重融合”理念为统领,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实践教学观,实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由单一变多元、由封闭向开放、由孤立到协同的转变,极大提升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济南大学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基本要求。自2009年起,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创新学分,规定本科修学年限为3—8年,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制定了创新创业学分的管理及认证制度,将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发、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要求不低于4个学分。在课程体系中,将行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实践课比重,增加开放和创新实验;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创业动态、就业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课程达到603门;构建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群,实现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列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以专业教育带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济南大学将专业实践与综合体验融合,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实践育人机制。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创新创业为主线,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在理论教学中,突出课程“意识培养+知识普及+体验实践”的创业育人功能,倡导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教学,积极挖掘专业课程教育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形成系列综合体验的教学模式,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高校名师工作室李朋忠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土木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课程与古建筑旧村落抢救性修复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探索了“大学物理实验超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强调学科专业性,建成专业化、学科型的学生社团143个;落实师范生参加山东省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加强从教技能培养;聘请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作为兼职导师开设创业课程,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倡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与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验项目、学科竞赛项目、企业工程实际相结合,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应用性。 济南大学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SRT)、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构建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以“挑战杯”为龙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高水平赛事,构建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人数逐年攀升,2017年达到3.8万人次,覆盖率为65.96%。 济南大学注重校内平台与社会资源融合,形成分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和新型教学模式。学校充分整合政产学研资源,通过多元融合,以学生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创新创业培养为主线,形成了分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构建了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企业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文化养成于一体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加强与产业行业深度合作,采用专职与兼职相互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集众智、汇众力,协同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进青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建设。学校与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城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共建4个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校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打破物理空间局限,聚合各类创业要素,创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实现科技研发、专业知识、工匠技能合作共享。自2013年起,校友企业家姚萌投资500余万元,在学校创建跨学科大学生众创空间——“创客+”,作为实践教学活动和学生科技创新的新型载体,已孵化学生创业团队36个,被评为“泉城众创空间”。2014年,与济南市合作建设“济南大学科技园(天桥)”。2015年,与济南市共建创业学院和创业孵化基地,与海尔集团公司共建济大海尔创客空间;与贵州芬陀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建“济南大学(贵州)科技园”。2016年,与济南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共建大陆首家“海峡两岸文创学院”。学校与浪潮集团联合办学,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外包方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与深圳招商港湾集团联合举办“济南大学—深圳港创创新实验班”,另建有省级校企共建专业9个。 学校还通过制度政策创新,塑造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文化,促进师生创新创业文化养成,让创新创业的血液在校园自由涌动。 “五重融合”实践教学为人才培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济南大学着力建构“全过程、多平台、分层次、递进式、一体化”的大实践教学体系。即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平台、项目研究和竞赛平台等多个平台,将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训练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进行4年不间断地培养,构建了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企业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文化养成于一体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封闭的实践教学体系相比,成果全方位彰显了多元、开放、协同的鲜明特色。 “五重融合”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学校已建成国家级别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别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别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别双语示范课2门、省级精品课53门,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编写出版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参考教材共117部,其中国家级别规划教材8部,教材、精品课程课件和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被50余所高校使用。 “五重融合”实践教学专业建设成就显著。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别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建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6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重点立项建设9个,省级校企共建专业9个。获批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五重融合”实践教学促进了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学校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别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自2013年1月至今,主持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72项,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6项。2016年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1项,项目总数居驻鲁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七位,2017年又获得30项。 学校全面协同的实践教学取得新成就。学校与企业联合创建各种形式的协同教育基地(中心或实验班),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等50 余家国有大型企业联合组建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出集教学、科研、实习、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企业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为一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济南大学的“五重融合”实践教学为人才培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五年来,学生在各项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340项,其中国家一等奖99项,二等奖230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7项;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8项。1个团队被评为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名学生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济南大学 刘珂珂 郝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