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政课新方式】
“温州大学学生人手一本《学习手册》,通俗易懂,方便携带。”虽然早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1级统计专业学生王青梅依然清晰记得上思政课时的情形,“上课大家拿起笔,用心听讲、用心记录、用心思考,知识的输出与接收效率大大提高。”
王青梅所说的《学习手册》,是温州大学思政课“一化六制”中弹性考核制改革的一部分,而所谓“一化六制”,是指通过专题化、小组制、互动制、竞赛教学制、现场教学制、弹性考核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众多高校之中,温州大学有何妙招让学生对思政课留下如此深刻印象?记者就此采访了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卓高生。
记者:《学习手册》要解决什么问题?
卓高生:《学习手册》包括学生的课堂笔记、“我的问题与思考”“我的实践报告”“我的风采展示”“我的课堂总结”,还涉及课堂概要介绍、实践教学要求等。上课必带必记,是过程性记录中的重要部分。温州大学在课程成绩中大幅提高了过程性记录的比重,占成绩的70%。我们认为,要解决学生上课不听讲、考前突击拿高分的现象,步子可以迈得大一点。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全校公选课中,学生课堂投入不够、积极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上课时低头刷手机,偷偷在后座看杂志、背单词,课也不听,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因此,课堂改革首先就要着眼于把学生拉回来,解决教师日常管理的问题。
记者:怎样才能把学生拉回课堂?
卓高生:首先,我们实行小班教学,在小班内部实行小组制,基本是以寝室为单位,以寝室长为小组长参与课堂互动和竞赛。小组在课堂上相对集中就座,形成集体荣誉和互动氛围。
记者:课堂上的互动氛围如何形成?
卓高生:我们采取竞赛教学制,上半年是风采大赛,下半年是知识竞赛。风采大赛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教师列出选题指南,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舞台剧、情景剧。风采大赛则要求人人参与,集中汇报。比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多种器乐演奏红色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编剧排演国画背后的故事,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教师梦的故事搬上舞台。这样就实现了学生把自己所学专业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知识竞赛则采取共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形式,分为班级初赛、学院复赛、学校决赛。最后的决赛会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同时在网上直播。在温州大学,学生们对这场决赛的关注度很高,很多同学会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他们不仅会在课堂上积极投入,还会在课外花时间做相关的准备。
记者:竞赛教学的选题如何确定?
卓高生:第一届风采大赛,一些同学展示的是卿卿我我的泡沫剧内容,这与我们的办赛理念是不吻合的。所以,随后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即让思政课教师提供参赛的备选主题,他们收集整理反映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故事,并关注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这样一来,就将竞赛的主体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了,排演后,学生真心喜爱、真心受益。今年的风采大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主题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去年则是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记者:现场教学制如何延伸到思政教学当中,成效如何?
卓高生:温州大学是一座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校。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有着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业精神。对于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我们的课外实践会安排在温州博物馆等体现城市精神的地方,这既让他们熟悉了环境,同时也是一堂改革开放的教育实践课。温州大学并没有简单地把现场教学并入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而是在各个学院的统筹下,结合课程内容,带着问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获真情实感,然后再回校撰写报告并讨论交流,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思想认识。
(本报记者 刘博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