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与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最接近的一道关卡,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具体实践。行业性高职一般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的群体,因此其在服务的对象上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与针对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加侧重于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的适应性。因此,以课程与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行业性高职的自身特色,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层次性地推进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可以说是在课程角度上的一个特别的取向。 行业性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与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能力培养中,基本素质通常表现为团队合作、沟通、流程执行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问题判断处理、创新能力,以及诚实守信、敬业进取等个人品质;专业素质通常表现为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就要较好地融合培养其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考虑两种素质的培养方法和路径。 与多数高职院校类似,行业性高职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和人文选修课程侧重于学生就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而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与技能选修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就业的专业素质。其中,职业岗位课程要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其适应岗位工作的团队合作、沟通、流程执行能力等就业基本素质;技能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以专业学习中学生的内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为其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岗位去向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就业专业素质的培养。 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是,行业性高职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充分吸收行业协会、行业内骨干企业对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这一方面使得行业企业对课程体系的建议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更加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课程体系更具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对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建议权,而且有主导权甚至否决权,秉着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原则,尊重市场需求,尊重行业价值取向,使得制定的课程体系可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行业性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制定与就业能力培养 行业企业标准对员工的任务要求、能力要求等都有着明确规定,因此学生接受了融入相关行业企业标准的课程更能提升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行业性高职的课程标准是在校企双方专家的研究下,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作任务流程和技术标准,既是教学标准,又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把学校的课程建设视作企业未来员工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行业性高职的校企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价值和目标的认同为校企高质量制定课程标准打下了基础。由于只有行业骨干企业才能入围参与行业性高职课程标准的编制,因此这些企业代表着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课程标准的内容组织上,不仅要嵌入课程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要依靠密切合作的企业嵌入企业标准。行业标准是国家通用标准,企业标准是高于国家通用标准的企业内部标准,是企业高份额市场占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上,不仅要嵌入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更要嵌入合作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这为校企合作培养领先全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可能。 行业性高职课程实施及评价与就业能力培养 行业性高职融入企业标准的核心课程标准为人才技能培养制定了专项质量标准,使教学实施中学生就业能力的全方面培养有章可循。 首先,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这是校企共同进行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作业指导书,双主体办学的责任驱使合作企业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毫无保留地拿出来进行教学典型训练任务的转化,行业企业专家带着“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工作流程标准与教学流程标准对接”的目标参与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创建的每一个单元学习情境均由企业专家细化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要求。而校内课程的教师则带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流程标准与工作流程标准对接”的目标参与教学设计,双方目标的统一性使得课程教学的各个单元以及课程整体达到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目的。经过课程中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训练,学生的技能、知识、情感态度都与行业企业的先进要求趋近一致,学生真正顶岗与毕业的时间节点已经最大限度接近。 其次,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过程中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将更容易使学生找到职业归属感、荣誉感和社会价值,极大地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其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求职业教育的训练情境尽可能与企业的生产工作情境对接。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了一个900平方米的训练基地。基地内,各小组协同,按照项目操作图纸完成一幢框架结构房屋的主体搭建。训练中,每一个操作任务的完成,学生都可以见到规范的、整齐划一的成果。训练的“有形”成果激励着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用好工程图纸,熟悉工艺过程,应用图集、质量验收规范,解决操作任务上的实际问题。专业的目标岗位施工员所需的测量放线、识读图纸、施工下料、分项工程检验、安全防范等众多专业技能均可以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有序地实现。就业的基本素质如团队合作、沟通交流、问题判断处理、流程执行能力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都能得到有效锻炼。此外,在项目的模板、钢筋等加工、下料复核场所,还融合企业施工员、材料员等岗位职责制定了实训室施工员、材料员、质量员的工作职责。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实训课堂组织,力求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准员工素质。 再其次,师资混编。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应是一个技能训练活动的策划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导演,按照课程标准的质量要求、教学单元设计的流程要求组织项目化课程教学。行业性高职为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领先一步,大多在教学执行中提出“混编专业教师队伍”的做法,借助“外脑”——企业兼职教师提高课程标准和单元设计等教学过程的执行水平。因此,行业性高职混编的专业师资队伍要严格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要求、企业员工培训要求进行核心课程的过程教学,严把过程质量控制关,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较好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最后,课程标准的制定明确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标准,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校企混编教学团队为按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专业能力需求培养人才提供了保证,而课程的考核评价则是按照课程标准把好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最后一道“关口”。为检查人才培养的质量,行业性高职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考核评价应倾向于引进企业评价。要通过企业评价来检查课程学习中各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以评促训、以评促学。其中,合作企业的发展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竞争力水平决定着企业评价的公信力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