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坚持把“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适应性、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须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 职业需求导向 面向兵器相关行业企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沈阳理工大学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在兵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技术等8个工程领域不断加强具有前瞻性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兵工特色打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需求导向。在职业需求中,除了对从业人员有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外,职业道德修养也是重要方面。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体系,并加强“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选修课程的建设。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丰富立德树人精神内涵,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在完善现有各工程领域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自2018级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将“工程伦理”纳入公共必修课程,由多位来自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讲,开展模块化单元式教学;增设“创新创业指导”等公共选修课程,助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优化课程设置。 混合式教学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建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课程质量要求高,课程的理论知识要有较强的可验证性;二是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强。对此,课程改革需要以建构主义视角,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学校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人本导向和特色导向的课程建设原则,利用专项资金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优质化课程”建设工程,以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考核方式、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建设等为重点任务,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 目前,“爆轰物理学”“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等12项优质化课程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其中,“爆轰物理学”作为学校兵器工程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依托虚拟仿真平台,设计了非均质炸药的冲击起爆、爆轰波的马赫碰撞等典型教学案例,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案例进行融合;“计算机安全”作为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开放式教学目标下教师主导课程学习情境、学生主动构建课程主题、完善实践案例、评测学习成效的“1+X”教学模式。 通过“优质化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和学位授予要求贯穿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直面职业需求,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产教融合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环节,是学校、用人单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平台。 学校注重与兵器等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稳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及实践基地共建,依托其科研、生产和试验条件,使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实际参与到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切实提高科研和实践能力,并为论文写作和课题的完成提供优良条件,有机融合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一是与基地专家积极协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基地专家全程参与,提出建设性意见,确保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二是校企联合,开展定向实践指导。在学生进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时,匹配其研究方向,分别安排他们进入研发中心、生产车间、装配车间、试验测试中心、理化计量中心等,针对性设置实践内容,规范实习程序,保证实践效果。 三是创新模式,注重过程实践。学生在基地的专业实践遵循“1+2+3”模式,即实行“1年的实习期,参加2项科研项目或产品研发、承担具体实践任务,经历设计、生产和靶场试验3个阶段”的实践培养模式。 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与改革,校企协同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质量提升,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