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五一口号”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当年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口号第五条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条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并受邀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
1949:政协创立、民主建国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这次会议胜利完成了创建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实现了我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4:第一次转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的著名谈话。他指出,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这篇谈话指出了人大成立后人民政协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195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合作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式确定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79:第二次转型
在1979年6月15日五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开幕式上,邓小平以主席身份致开幕词。他指出,30年中,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这意味着,人民政协开始了新的历史性转型。邓小平这篇讲话,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1982:“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981年12月21日至1982年1月6日,第十五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胡耀邦在修改新闻稿时,把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表述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月16日新闻稿发表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都称赞不已。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并列形成十六字方针。
1982:政协入宪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在邓小平同志推动下,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被庄严载入宪法,为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宪法保障。
1989: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明确为基本政治制度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2006: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2006年2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是人民政协成立以来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就人民政协工作颁发的文件,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成为指导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2:“协商民主”写入十八大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