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春节前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消息,让教育界和关注教育的人们心神荡漾。有评论指出,《实施办法》在此时出台,不啻为有关部门为高教界献上的一份新年大礼。 为什么“双一流”有这样高的关注度?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双一流”建设,可以说既是在原有“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又有利于改变重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强调淡化身份、突出绩效、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对高校来说,这是又一次重大机遇。 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办法》总的考虑是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以学科为基础,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必须要把建设重点放在一流学科上。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的学科应当进行综合性的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学科布局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和氛围的营造与建设。”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说。 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表示,对行业性特征明显的高校来说,要强化行业支撑引领作用,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学科,“行业特色大学要巩固提升特色学科的水平和地位,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巩固在行业领域的引领和不可替代地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 据《科技日报》统计,根据目前各省份的一些公开资料,海南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药、岛屿生态、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甘肃将立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新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和优势特色。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将学科建设与产业振兴全面对接,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 评价体系将成突破口 专家表示,“双一流”建设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成绩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整合和继承性推进,要做到平稳过渡、范围有所扩大、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甚至还做了形象的比喻:“‘双一流’建设不是狗熊掰棒子——摘一个扔一个,只能在原来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业界也有隐忧,鉴于不同学校、院系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应该有所不同,如果采用统一标准评价所有学校和专业,将极大限制高校自主发展。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将影响“双一流”的实施效果。 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是突破口。政府会强化绩效评价,根据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绝不会是“给你戴一顶帽子,让你干好干坏一个样”,而是要通过绩效评价,真正将高校引导到教学质量提高上,引导到一流学科建设上,通过一流学科率先突破,示范和带动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采用何种方式遴选入围高校,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实施办法》确定,遴选确定建设高校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择优建设的原则,采取专家认定标准、综合认定建设范围的方式,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不再单独组织申报评审。 遴选工作主要依托专家委员会进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选聘高层次战略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根据《实施办法》规定的遴选条件,利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进行评价,论证确定建设高校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建议名单,报国务院批准后确定。 推动中国高教从“平原”变“高原” 需要注意的是,早在“双一流”概念出现之初,就已有高校把“挖人”作为工作重点。这也让很多综合实力和区位不占优势的高校忧心忡忡。 专家表示,有些大学把“双一流”建设简单化为一些数字指标的目标达成,甚至不惜重金四处“挖人”,是曲解了“双一流”的本意。如果没有适宜的文化氛围,当其他地方有更优越的条件时,这些人才可能随时离去,数字指标也随之而去。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中国大学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只有根据办学规律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学科布局和管理构架的调整,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才能把每个机构、每个人的创造潜力都激发出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苏明说,上海将把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作为重要外部保障,主动简政放权。加快对高校放权、为人才松绑。把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关键支撑,落实放管结合。在放权的同时,上海也将注重引导高校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用好自主权并承担相应责任。 专家认为,要处理好“双一流”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关系。“如果只有几所一流大学,那是平地上插几根旗杆,是插不高的。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平原’变成‘高原’,让‘旗杆’变成‘高峰’。从长远来讲,这是重要的战略。”也有专家表示,学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带动整个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水平,这才是核心。(本报记者 高毅哲) 【“双一流”·地方在行动】 广东 2015—2017年,专门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同时,进入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的高校,生均拨款提高到每年1.2万元。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7所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及汕头大学化学与材料学等18个学科项目分别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甘肃 出台了《关于印发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50个左右学术水平较高、优势特色明显、服务能力强的一流学科,其中2—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或全国学科评估排名前10%,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5个左右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或全国学科评估排名前20%,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湖南 到2020年,4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45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10%,50个左右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的前列,50个高职特色专业群进入全国高职学院同类专业群的前列。在此基础上,争取3所大学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内特色大学行列,5所学院进入国内一流应用学院行列,6所高职学院进入国内一流高职学院行列。 浙江 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正稳步实施。对纳入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5所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省财政每年投入5个亿予以支持,同时省里还给予这5所高校“一校一策”支持。浙江省要求综合发展型高校经过5年左右的建设,至少有5个一级学科能进入国内同类一级学科的前10%或前5位;要求特色发展型高校经过5年左右的建设,至少有2个主要学科能进入国内同类一级学科前5%或前3位。(本报记者 高毅哲 整理)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原校长瞿佳: 解除“身份标签” 地方高校迎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 高毅哲 问:“双一流”《实施办法》提出要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受到各界普遍关注。请问如何确保遴选过程公平公正? 答:“双一流”建设强调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价值取向,为所有高校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空间。确保遴选过程公平公正,政府主管单位一要避免戴上有色眼镜,打破身份壁垒,解除等级束缚,支持和推动一些非重点高校以及地方高校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二要有开放创新的思维,扭转重点高校过度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重点学科过度集中的趋势。三要通盘考虑高校地域战略布局,关注和重视一些中西部高校以及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潜力和特色,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 问:《实施办法》鼓励各地区突出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因地制宜正是本次《实施办法》的一大亮点。常受“重复建设、千校一面”诟病的地方高校,如何借机发力? 答: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90%,肩负着探索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使命,是实现教育强国梦的中坚力量。解除“身份标签”、鼓励公平竞争的“双一流”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发展而言是一大利好政策。 地方高校在整体办学实力上难与“985”“211”以及部属高校一争高下。地方高校要在国内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持续发展,必须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来取胜,在某些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一是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之路,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创新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二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集全校之力办好特色一流学科,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温州医科大学的实践为例,作为不在省城不挂“省牌”的地方高校,几十年来,学校集全校之力打造眼视光学这一学科高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眼视光学的引领下,我校形成了一批包括药学、检验医学等在内的优势学科群,有力推进了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问:争创“双一流”过程中,人才至关重要,一些高校已经出现不惜血本到处挖人的苗头。有人担心,这会进一步造成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对此,政府该如何规范? 答:高校之间的人才之争由来已久。像温州医科大学这样的地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一样,也长期面临着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易的困扰。对于这种现象,政府一要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加以宏观调控,二要支持中西部高校以及地方高校搭建优质的事业平台和工作环境。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终还是要靠高水平的学科和丰富的学科发展资源,形成人才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问:“双一流”《实施办法》打破了身份固化,强调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是否可以避免在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时出现的入选高校与非入选高校两极分化问题?关键在哪儿? 答:《实施办法》强调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搞“终身制”,确实有利于解决入选高校与非入选高校两极分化问题。 “双一流”建设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精准扶持,要求更加注重对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实施动态调整机制,首先要避免“一刀切”,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标准,既要强调遴选标准的公平公正,也要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部以及地方高校进行适当的倾斜和扶持。其次制度要一以贯之,强调久久为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朝令夕改”会极大地阻碍和伤害“双一流”建设。再则是要与时俱进,避免机械化执行,在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指标和流程等进行科学、实时的调整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