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等试点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也存在着升学倾向日趋明显的隐患。高学历并不等于高水平,也不一定能带来高就业。笔者认为,如果简单地把“满足人民的学历提升需要”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标准,而不对大众需求进行合理引导,有可能造成战略失误——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国家战略转型得不到足够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结构性失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有其独特规律,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关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内部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教师和资源管理进行监控和评价,在外部对职业教育的结果进行监测。 构建“国家资格框架” 当前有两个因素制约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一是教育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结构性脱节,二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构性脱节。为了突破职业教育两套管理体制的束缚,建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构建我国的“国家资格(资历)框架”。 不同类型、层次教育衔接的本质,是“资格要求”间的认可、衔接与融通。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的定位和资格标准,是实现整个教育体系衔接与融通的基础。“国家资格(资历)框架”可以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奠定基础,从而使学习成果和工作能力具有可比性。只有实现了具有可比性的质量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 《欧洲资格框架》(EQF)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EQF赋予资格证书超国家的管理功能,实现了职业资格与高等教育学历的衔接和融通,成为各国(不仅是欧洲)间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评估、比较和相互认定的依据。 “国家资格(资历)框架”有利于规范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标准,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服务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打好质量标准的技术基础 职业教育标准有预设性标准、过程性标准和结果性标准等多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标准。但由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没有为此提供直接支持,因此制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就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职教课程开发已走过了对学科知识进行选择和简化、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建构课程内容和结构这两个阶段。随着工作世界复杂程度的提高,职业资格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有了更高要求,必须关注学习者个体在复杂工作情境中的主观性知识和生涯发展。多数职教工作者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敏感性。 学校类型不同、区域发展状况不同,专业质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有关标准开发的技术标准研究,即开发标准的“元研究”,包括专业目录编制的技术规程,教学(课程)标准的开发技术规程等,以帮助职业院校找到现代职业工作的标准特征,做出恰当描述,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从而系统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效益 政府部门经常采用项目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由于项目制管理强调处在等级制高端的领导者的理念,实施单位的自主发展意愿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有可能造成项目结束后的懈怠或产生项目依赖症。 职业教育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健全的法规、公平的决策和良治、踏实的工作作风等。职业教育项目要想取得更高的质量和效益,应从重视以投入为主的项目管理和实施方式,转向追求项目产生的效果,在项目设计上更注重项目目标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项目实施创造更大的灵活性,这些都需要职教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实践证明,成功的职教发展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项目设计与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现有制度和基础能力相吻合;二是项目建立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三是在项目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均开展了科研伴随研究。 强化教育过程的质量控制 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关键是系统地开展评估和改进。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应当进行两方面的探索: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质量保障体系,引入相关工具,实现持续、系统的质量监控和改进过程;二是建立专业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为学校持续改进课程标准及课程实施提供解决方案。院校要按照“自我保证,多元诊断”的指导思想,建立多方共治的内部诊断机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诊断方法,以及多方协商生成的发展性标准,发现问题、理清原因并寻找改进措施。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能否有效运转,取决于其质量生成、质量监督与评估、信息管理、反馈调控等系统的运作方式。对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可以增强院校管理的透明度,使每个员工都获得有关质量和工作绩效的信息,不仅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和领导能力,而且可以在个人和团体智慧的分享中,建立新的学习文化,并将其内化、制度化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受院校发展水平和我国“尊重权威”传统文化的影响,开展持续有效的过程质量控制会遇到很多困难,目前只有少数院校开展过尝试,相关研究也相当薄弱。 开展学生学业的成就评价 近年来开展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促进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由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式的创新发展转变,职教评估逐渐开始关注办学成效与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成为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评估对象包括专业目标定位、资源保障、人才综合能力和发展、社会贡献度等。完善的评估制度将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促进院校合理定位和分类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职教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和职业资格考试来实现的,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达不到大规模质量监控的信度和效度要求,无法借此进行校际间和区域间比较。由于技术支持不足,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更没有建立起评价结果与人才培养模式对应关系的解释模型。 在对职业教育的产出进行评价时,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能力测评,诊断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承诺和职业认同感的水平,来实现不同地区、院校间课程与教学质量的比较。通过职业能力测评所获得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不仅能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还能为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高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和教育质量控制水平。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产出和投入的因果分析,二是评估工具的开发,需要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严谨的心理测评技术。 (作者赵志群,系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