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载,北大有教授疾呼:“不能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认为“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害的”。这反映出对现今大学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担忧,也折射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误解。 在人们观念当中,职业教育就是学一门技能,找一份工作。当然,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掌握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目标具有明确的就业指向,教学内容必须对接就业的实际需要,教学方式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突出工学结合、学做一体。 然而,这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只是学一门技能,找一份工作这么简单。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既定的学制规范和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其鲜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外,也与普通教育一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和人的综合素养发展的教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是要求职业教育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人生的发展和幸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从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来讲,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服务,同时,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同样享有对高尚情操、生涯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生幸福的追求,职业教育必然责无旁贷,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在职业院校,我们不是只看到冷冰冰的机器设备和学生的实训场景,系统的文化和专业理论课教学同样受到重视,人文课程、艺术活动、体育竞技、创新实践、国学课堂也各有所长。而且,职业教育已经不是“断头路”,学生同样也有升学机会,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健全,职业教育不再是低层次、低学历教育的代名词。 人们对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误解或鄙薄,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 其一是出身“不正统”。从世界范围内看,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学徒培训演进而来,彼时谈不上正规的职业教育,师傅带徒弟只是技能口传身授,文化学习、人文教育更是空白,而只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进行学术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才是正统。直到工业革命浪潮催生职业学校兴起,文化补习和理论教学开始进入职业教育。我国近代开始学习西方技术兴办首批近代企业,并按照西方国家的办学模式开办了一批职业学校。尽管如此,近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功能仍然很单一,强调的是专业技能传授和训练,人的素养发展方面非常薄弱。直到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和公平公正教育理念的确立,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体系才真正逐步建立起来。即使这样,传统职业教育的烙印长期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存在,职业学校给人们留下了轻视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的不良印象。 其二是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优质职业学校和薄弱职业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一方面,一批以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为代表的优质职业学校风生水起,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随意性大、办学水平低,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未来发展的关注,职业教育成为“技能培训+廉价劳动力”,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产生不良印象,总体上形成职业教育形象不佳的概念。 其三是质量不可靠。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教学标准的执行缺乏刚性,教学内容的把握存在随意性,教学质量的评价缺少有效性,一般是通过统计就业率来衡量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而在高就业率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质量被就业率所掩盖,职业学校往往自我陶醉,似乎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至于学生综合素质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真实技能水平究竟如何尚且存疑,更不用谈人文素质、艺术素养了。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上的不健全,教育教学自由度过大,导致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可靠,造成人才培养“短斤缺两”,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不能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也促使职业教育要进行自身反思和改进,从而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鄙薄。一方面,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增强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更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把学生素质发展、终身发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最终以提升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作者张健,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