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薄弱、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明显等特点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具有历史包袱轻、改革发展迅速、方向转变快等自身优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深入思考和必然主动面对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攀枝花学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转型发展之路。 立足经济社会需求,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切性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庞大,高校层次不一,分类复杂。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其办学宗旨和方向应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重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做足做够文章,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环节——学科专业建设,以区域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侧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深挖高校办学的源头活水,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和持久内驱动力。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逻辑关系处理上,应当优先发展专业,相对淡化学科。攀西地区是国家战略资源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试验区和阳光康养示范城市,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也是四川省南向开放门户。攀枝花学院针对攀西地区的这些特质,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应用型特色,逐步构建了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工为主、应用型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专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如下图所示: 以产业需求为侧重,构建优势专业集群。在完善学科专业布局的同时,学校以攀枝花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为导向,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结合攀枝花钒钛、机械、生物、化工、矿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跟踪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了一批与地方产业(行业)结合紧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构建了与产业、就业、职业相适应的专业集群,凸显了专业集群效应。 创新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核心是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课堂的问题,实现教学过程与产业的融合;二是解决好实践教学与产业的脱节与分离的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景中成长和提升能力,实现学生成长过程与产业的融合。为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进行跟踪产业动态的改革,学院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升本以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加强师资队伍行业背景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率先组建教师发展中心,制定和完善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考核评价、培养培训、薪酬待遇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引进、培训、外聘等方式,大大提升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重,打造了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发展态势良好,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需要的教师队伍。 坚持产教融合,开展社会合作办学,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教学与生产结合。学校分别与攀枝花市各县(区)及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二滩水电开发公司、攀枝花煤业(集团)公司、四川龙蟒(集团)公司等100余家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效果,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形式多样的社会合作办学。近5年,学校通过政府部门长期低息贷款、吸纳各类社会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实验室硬、软件的投入,使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学校积极和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如学校与四川德胜钢铁集团合作,设立“德胜班”,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德胜钢铁集团培训冶金工程技术人员。 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顺应行业需求,依托省级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了多份合作协议,进行深度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与攀枝花市恒力集团在人才培养、企业培训上互设教学实习就业基地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推动“专业教师进企业、技术专家进学院”行动;与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共同研究制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园艺本科实用技能型人才。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不仅承担部分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任务,还接纳学生到其科研项目中参与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校地相融校园文化,提升新建院校特色品质 大学理念和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传统和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大学文化的标志。如何使新建本科院校的主流文化有序演进并不断提升自身品质,进而不断凝练并形成自身特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期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攀枝花学院在两次跨越式转型发展的历程中,注重大学文化的协调跟进和与地方的融合对接,有效地形成与提升了学校的特色品质。 校地相融,服务与引领地方。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如何与地方的大众文化有序对接,是地方高校立足地方、反哺地方的基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裂痕在当下体现为:精英文化指向未来,大众文化倾于当下;精英文化用其形而上的维度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大众文化因其形而下的特点下接地气服务社会需求解决苍生温饱。现实中,社会容纳不下如此多的“精英”,企业需要的是“上手快”的员工,而大多数大学生包括部分家长又不情愿“入俗”。攀枝花学院在两次转型跨越发展过程中,秉承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植根攀西沃土,服务资源开发,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并以一贯之,有效整合了本校主流文化的内涵本质,具有地域性和合理性。 承上启下,合理定位自身文化。注重校史的挖掘和建设,夯实大学文化底蕴,为精神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几所高职专科院校合并组建,升格前各院校所具有的文化积淀与精神传统,可以为新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提供养料。对这些校史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汲取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将之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去,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应注重协调“重学”与“重术”的大学文化。一方面要与学术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学术型高校的研究成果加以转化应用于教学或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要与技能型的职业技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这类高校实践性教学的优势吸收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由此,在“重学”与“重术”之间寻求一种适当的平衡,合理定位自身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 产教融合,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大学的使命与功能决定了大学文化本质首先是公益性、利他主义导向的文化,而企业与资本的逐利性就意味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是自益性、利己主义导向的文化,二者之间存在方向性背离。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校园文化相对薄弱和发育不充分,距离培育出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尚有很大的差距,导致企业在经营的同时要花很大气力“育人”,所以现实中企业文化分担了某些大学文化的功能。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化应当彰显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特质,创新创业是应用型特色文化重要载体。培育和打造创新创业文化,是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用型院校转变教育理念,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机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攀枝花学院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在全省同类院校率先成立了创业学院,有效整合与统领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国家经济社会整体转型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学校由跟随社会前行到走进社会中心,创新引领经济社会进步已经成为新趋势。高校的管理者、教师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和新理念,告别传统、求实创新,主动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增强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培育为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 (黄双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