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生成的三重视界
“工匠精神”生成的三重视界
2016年11月15日 《中国教育报》
“工匠精神”是依附于工匠而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或特有品质,是伴随着工匠的成长逐步培育起来的,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手磨合和精神孕育阶段。工匠手艺的习得都是从学徒开始的。这时的工匠还都是技能学习初始阶段的人,跟着师傅打下手,多看、多思,熟悉基本流程,遵循师傅的指令进行一些简单操作。这时的工匠还基本处在感性认知的低级阶段,技能和精神都还没有成型,对精神的培育是发端性的。这一阶段如果放手让这些新手去实践,大概只能如庖丁解牛的族庖,“族庖月更刀,折也”。意思是差的厨子解牛用刀砍,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这是粗蛮愚鲁低技能的表现,没有战胜外在力量的行动自由。
第二个阶段是成为能手和精神形成阶段。在工匠的学徒阶段,徒弟通过观摩和动手制作,发现自己和师傅的差距,也逐渐明确了差距的成因和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出意志和决心。这种意志和决心就是做事的执著精神和职业态度,也就是工匠精神开始形成的标志。有了这样的精神和意识,他们对技能的学习更加勤奋、刻苦,对技术的钻研更加投入和执著。逐渐地,可以脱离师傅而独立操作,成为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胜任者和完成技术任务的能手。他们已成为庖丁解牛的良庖,“良庖岁更刀,割也”。即好的厨子解牛是用刀割,一年换一把刀。比之族庖,他们的手艺已经有了大幅精进,有了“巧“的成分和策略技能,已堪称“能手”。
第三个阶段是成为专家和精神定型阶段。庖丁解牛中姓丁的厨子一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因为他对牛的感知是“目无全牛”,顺应牛体结构的缝隙而运刀,所以他的技能已达到了顺应规律、“进乎技也”的境界,这就是专家和大师的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的状态,技艺成为一种终身的追求、灵魂的归依、精神的栖居,成为一种追求、信仰和生活方式。而达到这一境界,倘若没有工匠精神的砥砺和支撑,是不可能的。这时,“工匠精神”的发展和建构就已经成熟和定型了。技艺登顶的过程使他们备尝各种滋味和艰辛,练就了执著坚韧的品格;超一流的产品和技艺,凝聚着他们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有口皆碑赞誉的背后,是他们的信誉、质量和德性的保证。他们是“工匠精神”的集大成者,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和职业楷模。(作者张健,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职教中心所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