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有一所在“实业救国”浪潮中诞生的百年老校,她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壮大,不断升格,完成了学校发展历史中的一次次华丽转身。 她,就是成都工业学院。一路走来,成都工业学院宛如一棵大树,在时代大潮的风霜雪雨中拔节,在特色与创新的灿烂阳光中枝繁叶茂。 如今,面对“工业强国”“产业兴省”的人才需求,成都工业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现代工程技术大学的目标展翅高翔。 准确定位 找准转型升级方向 2012年,原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经批准正式跨入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行列,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升级。百年办学的足迹,汇聚着前行的力量,成都工业学院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升本以来,成都工业学院在党委和行政的带领下,深入基层、政府部门、企业,充分调研,开展全校性的思想大讨论,从学校百年办学积淀中寻找教育智慧,在传承中创新,确立了“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现代工程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 有了这个思路作指引,学校的发展就找准了方向,一条以实施“应用型大学、人才强校、开放国际”三大发展战略、按照“三步走”阶段发展目标的创新发展大路在成都工业学院脚下延伸...... 如何在这条大路上走得平稳?学校领导班子主动作为,上下同心勠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学校学科专业链,以创新驱动发展,瞄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提档升级等人才需求,着力打造学科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振兴的契合点,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多维度构建出“通识+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形成了“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国家产业升级所需,也是一项大众期待已久的改革。”在谈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时,党委书记李劲松教授坦陈,“这项任务对于我们来说,有优势,也有短板。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搭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方面,我们学校有着很大的优势。‘学做合一’是学校一以贯之的育人特色,办学百年来始终没有改变,可以说,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是‘应用型的’。而我们的短板在于,本科办学时间较短,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上还需要改进。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做实、做出高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潜力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大发展。”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撬动学校转型升级 “专升本,绝不只是换个名字而已,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关键是要构建全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学校全面‘升格’。”校长严余松教授说。在百年办学的基础上,成都工业学院按照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重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的关系,多维度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大力推进师风师德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目标责任制,不断加大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并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地开展双师计划、特岗计划、访学计划等人才工程,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三位国家级别教学名师、三个国家级别教学团队和一批专家领衔,专兼结合、适应应用型本科办学需要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广泛开展校、政、行、企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以专业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邀请政行企校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现行专业教学进行深入研讨。各专业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借鉴CDIO模式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2个平台+2个模块+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通信工程专业将教学内容分模块进行开设;软件工程专业在软件开发类课程中引入“慕课”“微课程”等教学资源;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改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校政行企合作为重点,多模式、多形式建设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Intel、富士康、长虹电器、九洲电器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都与学校密切合作。有的与学校联合组建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有的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有的办定向班,直接按企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有的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学校还建设了数控技术、特种加工、机械制造等十余个实训场地,把有40余年历史的校办工厂作为学校的工程素质训练中心,给学生创造在全真企业环境中实践实训的条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抓手,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学校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建立了微创空间、创业苗圃、科技园三级双创平台;启动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计划,举办了创新创业大赛等,搭建起了创新创业平台。 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比赛,以赛促学。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等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大奖。 作为新中国开国元勋陈毅的母校,成都工业学院有着独特的德育资源——陈毅精神。校内有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使学生能见贤思齐。学校还开设丰富的人文素质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走进如今的成都工业学院,很大的感受就是企业品牌多,实训场地多,比赛项目多。学校也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试点高校”、四川省首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 服务地方 锻造转型升级价值链 成都工业学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本科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学校向地方沿伸出一条融合了知识、创新、应用的价值链,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在重点培育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工程、无人机、轨道交通等应用型专业,实现了学科专业链和地方行业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2015年,四川省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成都工业学院作为一所曾经在抗战时期举办过航技专业、为抗日战争做出直接贡献的百年老校又“重拾旧业”,依托工科优势和制造业背景,在无人机民用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主动积极作为,牵头成立了四川省无人机产业技术联盟,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建设的无人机创新创业基地,是全国28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的“菁蓉小镇”的核心项目,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肯定。 学校科研工作传承扎根实业和行业的传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突出“应用型”和“地方性”两大特点。组建了围绕产业链、企业群的跨院(系)、跨学科的应用型协同创新团队,重点支持面向地方需求、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的项目;学校近年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多个项目直接为企业和地方提供产品和服务;学校生产的军品,在海、陆、空和相关部队均有使用;自主设计、成功研发的线切割机床在行业内有相当影响;启动了与企业符合度、依存度高的科研平台“7+3”工程建设;支持建设无人机应用、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等7个科研平台;并在精准扶贫、教育帮扶等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事实充分验证了成都工业学院领导班子改革之初的眼光和魄力。经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之后,人们欣喜地发现,突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充满活力的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使学校昂首跨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四川日报》《四川教育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学校的转型发展。《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简报》2016年第5期还特别以“成都工业学院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高校”为题,介绍了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现代工程技术大学”的典型事例。2016年2月,四川省主要领导在专程考察学校与郫县政府部门联合建设的“成都菁蓉无人机创新创业基地”项目时,充分肯定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高度赞许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于成都工业学院而言,改革的道路,只是刚刚开始。精彩,仍在继续……我们相信从成都工业学院延伸出来的这条从知识到应用再到创新的价值链,必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王丽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