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生涯发展决定了高职生必然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过幸福健康的职业人生活。高职通识教育不仅使高职生的专业与生活、社会、人生结合得更加紧密,让高职生运用专业生活、立业,而且还可以使高职生驾驭专业,获得包容专业的文化信念、生活意蕴、人生智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一样,高职通识教育对高职生具有专业教育无法替代的高等文化意义。 然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规模扩大迅速,高职院校建校历史短,学生入学分数低,以就业为目标,造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职业(技能)教育,缺乏专业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即时效应。面临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和国际人才竞争的新形势,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高职通识教育是对高职教育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深化和凝练,是对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透视。 学术本科追求专业教育前的通识教育,求通达,而高职教育实施专业教育后的通识教育,求通畅,二者共同的目的都在于为大学生创设一种高等教育专业文化氛围,增进专业与学术、创新、创业的亲近感和生命力,培养学生对以专业为主的生活、社会、世界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信心,鼓舞学生斗志,塑造学生个性。 高职通识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教育文化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基于专业又高于专业的、引领高职生以高等文化方式学习工作生活的教育。在高等教育史上,通识教育经常表现为一些课程,然而事实上,它更是一种理念和智慧,是优化完善当时高等教育功能的倡导,是高等学校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内的一种求索和张扬。当前这种求索和张扬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院校文化、教师资格、学生价值三因素的有机凝聚,是高职院校的文化选择和信念确立。院校文化指高职院校对高等教育文化的尊重和弘扬,教师资格指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文化的追求和担当,学生价值指学校、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珍视和创造,因此,这种教育也可以简述为为学生开设,由教师承担,有学校(文化)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目前从高职通识教育内容体系的角度,已有不少探索,但与学科的内容体系比较,对内容体系的表达具有更深刻的文化意义,大学生每当遇到表达新颖畅快、客观负责、富有见解的文章、演说或学科,都会感到亲切和亲近,进而追求和追寻。这样的学问一般不论专业、学科,甚至跨专业、跨学科,不仅不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反而会让人成长和发展,不由别人催促,自然让人废寝忘食。个人体会,这应该是通识教育“重要”以外的特色,也是目前一些学科想通而不通的软肋。 因此,通识教育与其说是课程,不如说是文化,是完美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的文化。如果说是一门课程,则不在于标志,而在于张扬,不在于强制,而在于吸引。从地方高职院校的角度,目前高职通识教育的实现途径也要区别于传统学术本科的通识教育。 高职通识应开三类课程:一是全国性通识教育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出,按专业大类每个专业推荐几门通识教育课程,由专业点选定一门开课,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严格、严肃性,体现通识教育的高端、前瞻性;二是院校性通识教育课程,成熟的高职院校自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总结经验提高质量,酝酿新的更为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三是教师通识教育课程,条件稍差的地方性院校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出,或选择实施上述课程,或自己组织课程,锻炼教师,凝练文化,创造条件,尽快开设。无论哪一类课程,学术的前沿性和表达的艺术性需要兼备,课程与教师融为一体,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文化引领效果。 同时,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跨越:一是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氛围,当前更多是收费文化、生源竞争文化;二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够根据大学、职业教育文化创建高职教育课程;三是职业院校教育者对高职生的理解、尊重、支持,当前更多是对学生的责备和无奈。以上三点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形成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文化。 (作者系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