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不懂师爱内涵,爱也会变味,甚至起反作用。读过《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不久前刊出的“‘筛子底下的教育’如何教与学”,感同身受。职业教育被称为“筛子底下的教育”,职校学生问题不少、充满变数,职校教师更应读懂这个“爱”字。 爱是严慈相济。教师之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是严中有慈、严慈相济——既有传统母爱的纯真、热烈、慈祥,又有父爱的深沉、庄严、厚重。 很多职校学生受到的爱往往“严”“慈”不调,不是被管得过于严厉、苛刻,就是被溺爱、放纵。职校学生的问题多与家长把握分寸不当有关,这就要求教师之爱要严慈相济、拿捏得当。“严”要做到严而有“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学生,不另起炉灶、擅自更改;严而有“度”,根据心理和生理特点,恰当处理学生问题,不侮辱人格、侵犯身体;严而有“恒”,持之以恒,不懈怠,不放弃;严而有“方”,讲究方法和艺术,刚柔并用,寓刚于柔。“慈”是指态度上和蔼、友善、严肃,行动上关怀、引导、帮助。 爱是客观公正。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个人情感,而是职业情感,因此师爱不是偏爱,而是泛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正、无私的爱。 因为教育思想陈旧、评价标准单一以及教师素质等原因,不少职校学生曾受到不公对待,导致他们既自卑又敏感,喜坦诚又好猜忌,渴望平等又厌烦权威,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既有所长也有所短,不可能整齐划一;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心理乃至容貌、气质各不相同;学生家长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也互有差异。教师不能按自我喜好和利益得失而厚此薄彼、有所偏袒,而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陶行知倡导的“爱满天下”,当为职校教师的座右铭。 爱是尊重信任。尊重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承认个体差异,允许犯错误,不把自己观点强加给学生;信任就是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充分相信学生。 职校学生受冷落歧视,心理自卑,信心不足,长期处于封闭、抑郁和焦躁之中,但他们人格独立,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职校教师要“不计前嫌”,敞开心扉,坦诚接纳,做他们的心灵贴士和知心朋友。无论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还是犯了错误的学生,都给予必要的尊重、理解、信任,这才是真正的师爱。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尊重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时,他们会涌起莫名的自豪和喜悦,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信任和依赖,教育效果自不待言。 爱是欣赏赞美。爱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赞美,“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在教育大家的眼里,所有孩子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是没有所谓“坏孩子”的。 职校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他们思想活跃,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更有“偏才”“怪才”。以前他们受到的批评指责多,受到的欣赏赞美少,自我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体现,所以很郁闷不快乐,学习积极性不高。职校教师一定要学会欣赏,不吝赞美。学会欣赏学生,发现学生身上连其父母都不曾发现的闪光点,通过口泽心润,让每个孩子都树立自信、健康成长。学会欣赏学生,要跳出眼前、着眼发展,以无比快乐的心理去审视学生、赞美学生。激励和赞美是一种精神的抚慰剂,可以帮助学生拾起信心、扬起风帆、重塑自我。 爱是包容等待。爱是一种过程,是人们发现事物的美,容忍其缺点,使其逐渐完美的过程。法国社会主义理论家欧文说过,“教师对学生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 职校学生学习动机弱化,缺乏良好习惯,加之自制力弱、自控力差、情绪波动大,学习成长中往往充满波折和反复。这就要求职校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关怀、引导、感化他们,要有无比的宽容、极度的耐心,要学会等待,给足“花开的时间”。钢是炼出来的,不是恨出来的,切不可急躁冒进,因爱生恨。教师的微笑如和煦春风,可以温暖心灵、融化坚冰。 职校教师既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也要把握爱的分寸、掌握爱的技巧。读懂了师爱,“丑小鸭”的蜕变就能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童话。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