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走品牌特色发展之路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走品牌特色发展之路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推进应用转型
|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革命圣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之畔。嘉兴市毗邻上海、杭州、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人文荟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称。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办学以来,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机遇,按照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要务的办学理念,以改革创新的智慧化解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凝聚办学特色,逐步探索出一条“独立办学、资源共享、规范运行”的独立学院办学之路,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探索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一、准确定位寻求突破,规范办学谋求新发展
一是探索办学思路,形成独立办学的工作体制。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通过厘清投资主体,实现独立法人的办学要求;划定主体校园,满足独立校园的办学要求;实施独立招生,为毕业学生颁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设计具有群体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等个性化的教学改革试点,着力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具有专业特长的应用型人才;拥有一支相对固定、职称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相对独立的师资队伍;实现财务独立,独立进行预(决)算和财务管理。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步实现了独立办学的硬件和软件的要求,形成了独立办学的机制体制。
二是共享母体的丰富资源,谋求共赢发展。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与母体嘉兴学院校园紧邻。这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与母体嘉兴学院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机遇,实现与母体的资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办学10年来,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与母体不仅共享教学资源,还在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师资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
三是规范办学的运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一方面在国家有关教育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办学,同时接受母体的工作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严格按照本科高校的办学规范和要求来运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也更灵活、更注重素质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高质量本科教育目标。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在10余年来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确立了“理论够用、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和“品德+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优化完善专业结构。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母体嘉兴学院的优势学科,逐步形成以经济管理学科和工科为主体、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目前,共设置专业33个,其中工科和经济管理类专业26个,与地方民营经济发达、对工程技术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相一致。同时还积极探索“法学+会计”和“计算机+日语模块”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形成了一定特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2006年起设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实施“1+3”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第1学年接受通识教育,每期学年起分流实施专业教育,并在后期设置职业综合素质与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同时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加大创新学分的比例并配套成立20个学生学科性社团,将深受学生欢迎的社团活动与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将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参加10余项职业技能考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与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是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高年级学生突出综合技能训练,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报SRT项目来加强创新能力训练。2008年以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80%以上;学生主持SRT项目14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竞赛,2009年以来在省教育厅列入教学业绩考核的14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奖100多项、180人次。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08年以来共开辟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点30余个、建立服务基地70个,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200余次;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100余个,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
三、规范管理高效运行,注重教学确保高质量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独特的行政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经过了办学实践的检验,已经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南湖学院办学特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管理精简高效。南湖学院在行政管理机构在设置上强调“精简”,在运行上强调“高效”。本着“精简高效”原则,自2004年开始构建并实施“三中心”(行政事务管理中心、教学事务管理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行政管理体系架构。10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通过管理职能的优化组合及不断提高岗位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等措施,不仅可以保障管理职能的实现,而且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三中心”行政管理体系架构已成为了南湖学院管理体制方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教学管理点面结合。构建并完善以“教学副院长→教学事务管理中心→教学系部与学习委员”为体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教学事务管理中心在教学副院长领导下,明确每一学期、每一阶段主要教学管理任务并加以分解实施(完成教学管理的“点”);各岗位管理人员根据职能和任务分工,通过多种沟通渠道落实到相应的教学系部、教学班级,并做好任务落实的反馈工作(完成教学管理的“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负责监督“点”与“面”结合的工作成效。
学生管理层层深入。南湖学院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培养和推进学生“三自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目标,通过“学生工作副书记→中心主任→系学工办主任”管理服务体系完成各阶段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任务的层层分解;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助理辅导员→班干部”管理服务体系将分解的任务实现层层落实,有效实现了学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学生管理服务效率的最大化。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南湖学院一直注重选拔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从事重点教学管理岗位工作,目前共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12人,兼职教学管理人员10余人,平均年龄41岁,绝大多数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和5年以上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是一支富有朝气而又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实施《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教学工作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健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制定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制度体系,覆盖了教学过程管理的各主要环节,确保教学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程序规范。
逐步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独立学院,认识到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规范有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学院加强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运行和保障机制,确保教学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力争做到流程合理、运行有序,有章可循、执行严格;各类教学管理档案完备,有力保障了教学管理的规范运作,促进了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设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体系、鼓励开展课程群建设、鼓励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等举措,来加强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观摩活动等,迅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2008年以来,共完成100多项教改研究课题,有20余位教师获嘉兴学院“青年教师讲课十佳”称号。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经过10年来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已逐步建立起由教学检查与评估系统、教学督导系统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此外,还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全程监控,在促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秉承母体嘉兴学院“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南湖最强,南湖最棒”的信念,着力打造“团结、求实、创新、卓越”的校园文化,通过“经历、思考、感悟、追求”的不同体验历程,促进着每一位南湖学子健康全面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多才多艺。每年举办“学业规划论坛”、“南湖人”系列讲座、“南湖杯”演讲赛、辩论赛、篮球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等多种品牌活动。使学生们在自我设计、自己组织、自我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改善思维习惯,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独具特色的寝室文化节给予学生家的感觉。自2003年以来,每年一届的寝室文化节,紧紧围绕“南湖一家”这一宗旨,不断丰富载体,开展寝室建设、趣味运动会、才艺展示、文学创作等系列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一项特色活动。举办10余年来,寝室文化节直接参与师生22682人,评选出228个文明寝室、137个标兵寝室、27个创新特色寝室,评选出各类学生优秀原创书画、文学作品55件。
兴趣全面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领导才能。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的重要方式。到目前为止,南湖学院已有校级社团45个,院级社团64个,参加社团的的同学达15000多人,涵盖了社会公益、文化艺术、理论学习、科技竞赛类等诸多领域,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经营,提升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在今后的办学中,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将继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尽快实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国家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徐忠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