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华 绘 | ■冉云芳 当前,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降低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企业被迫进行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变革。“转型”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困境,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合格人力资源,尤其是技能型人力资源越来越困难。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与职业院校一起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且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积极性越来越高。 作为理性“经济人”,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随之发生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这是企业不得不算的经济账。笔者对30余家参与了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访谈,通过与分管或经手校企合作项目的主要人员,如总经理、副总经理、人事经理、财务经理等座谈,了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边界。在此基础上,又选取了1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团体焦点访谈,梳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账本构成。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要付出哪些成本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其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并未单独计算发生的成本,但合作成本确实存在,且对校企合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企业因参与校企合作实际承担的额外成本或附加成本,即企业为实现自身合作目的,在合作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过程中消耗的人力与资源。 一是信息搜寻及决策成本。主要是企业在寻找职业院校合作对象时,从搜寻合作院校信息开始,到相互调研、考察、合作谈判,再到达成合作意向,拟定并签订合作协议书这一合作决策过程花费的人力成本以及相关的食宿、交通、材料等物力成本。 二是支付给合作学生的相关成本。包括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生活补贴、福利及社会保险等成本,企业为学生提供的服装及劳保用品的成本,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用于非生产性活动(如相关书籍、学习软件、视频、电脑设备、组织各类活动经费)的成本,企业为合作学生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等专项成本。 三是支付给企业培训人员的相关成本。包括企业对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安全认知、企业文化等企业认知培训成本,企业全职培训人员对合作学生进行企业专用知识或技能培训的成本,企业支付给兼职培训人员指导合作学生技能操作的工资费用,企业兼职培训人员因指导学生花费了工作时间带来的产能损失。 四是企业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及材料损耗成本。这部分成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有专门为合作学生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工具的情况,包括企业专门为合作学生提供培训场所的场租费及设备折旧费,企业专门为合作学生提供的办公用品、设施设备等折旧费用,以及设施设备专用后的产能损失。第二种是企业未单独为合作学生提供场地、设施设备、工具的情况,包括学生顶岗实习造成设施设备和工具等维护成本的增加值,学生顶岗实习造成次品率、原材料损耗的增加值或服务质量下降带来的赔偿成本。 五是合作开发技术或产品发生的成本。包括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花费的研发(如设计方案、试验、论证、鉴定等)成本,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等资源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六是其他成本,如企业接纳教师下企业锻炼花费的成本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能获得什么收益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收益主要包括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短期和长期收益。调查发现,一部分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是可以货币化的经济收益,一部分是不可货币化的非经济收益。企业所能够获得的收益主要有来自合作学生、合作职业院校、政府及市场的收益。 合作学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合作学生在因从事顶岗性生产任务带来的短期收益,包括学生顶岗实习从事生产性任务产生的价值和学生从事顶岗实习所节约的部分用工成本。二是合作学生毕业后留任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后为企业带来的长期收益,包括学生留任后,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熟悉,操作更加规范,由此提高的生产率;学生留任后,对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更加认同,降低了流动率;企业可优先挑选适合岗位需求的优秀学生,防止合格员工的短缺;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错误招聘员工和人岗不匹配的比例;学生留任后,节约从外部劳动力市场招募员工的雇佣成本;学生留任后,节约从外部招募员工的入职培训成本。这也是企业重要的人事策略,使企业员工队伍年轻化,更富有活力,同时促进企业更加适应产品、服务、技术的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合作学校相关资源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企业因建立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而占用学校场地、设备等节省的费用;利用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和科研优势帮助其实现技术革新;利用职业院校资源进行在职员工培训,优化员工队伍。 此外,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还会产生长期的市场收益,主要包括:促进企业更加适应产品、服务、技术的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在顾客与供应商中的地位和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免费推销和宣传度,节省广告费用;大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潜在顾客群及顾客的使用黏性。 参与职业教育,企业还会享受到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补给收益,主要包括:获得政府部门给予的荣誉称号,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享受政府部门因校企合作给予的税收减免、专项补助等优惠政策。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哪些风险 风险实际上也属于成本范畴,但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已经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还是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相较其他成本而言,校企合作面临的风险是企业更在意和关心的。 风险不发生则好,一旦发生如人员伤亡等事故,企业将会承受非常大的损失,并且会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影响,这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涉及如下风险: 一是决策风险。即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合作学校了解不够所带来的合作风险。二是物资损耗或顾客流失的风险,包括与学校合作中断造成专用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等投入失效的风险,合作培养学生过程中可能面临设施设备、原材料损耗等风险,学生不规范操作(不周到服务)带来企业声誉及顾客流失的风险。三是学生人身安全风险。即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可能会面临潜在的人身安全风险。四是人才和技术流失的风险,包括学生毕业后不在企业就业而带来的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风险,不在企业就业所面临的技术或管理机密泄露风险。 校企合作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不同策略 笔者了解到,在技术升级和“技工荒”的双重压力下,绝大多数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初衷是为了积累人力资源,更注重校企合作带来的长期收益。但在实际合作之后,许多企业并未能实现人力资源积累的目的,这样一来,企业就有可能放弃不确定的长期收益,退而求其次寻求短期收益,同时也会改变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模式,降低相应的成本投入。当然,也并不排除有少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初衷就是追求短期收益。 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开始分化为两种情况。 一是“生产模型”下的稳健型合作,即在合作过程中,企业通过学生创造的生产价值、职业院校为其节约的成本和政府补贴等方式获得收益,这些收益足以补偿合作期间发生的成本,还会有净收益。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技术含量不高,且员工流动性非常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可以带来较高的生产率,但毕业后学生留任成为企业员工的几率很小,即便是留下来了,短期内的离职率也非常高。 二是“投资模型”下的风险型合作,即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不能通过合作的收益来抵偿投入的成本,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能处于净损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学生在校企合作结束之后成为企业员工,且留任时间最少在1—2年以上,企业得到的长期收益才能弥补校企合作期间投入的成本。因此,在这种模型中企业更多追求的是长期收益,一般发生在专业性比较强、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且员工流动性相对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生产率较低(平均在50%以下),但学生就业面较窄,留任企业的几率较大,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长期收益。 总体而言,基于不同的企业特征和办学目的,企业将会采取不同的模式来参与校企合作,如从浅层次的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到订单培养,再到学徒培养。不同的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将会付出不同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在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的构成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和职业院校应该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办学目的来开展校企合作,在更好地迎合企业合理需求的同时,更深入地推进职业院校校企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教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