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浙江:“生态资本”正成“富民资本”
一直在外务工的汪爱女,去年辞掉工作回到老家,将自家的3层小楼改为民宿,“几个月下来,家中5个房间几乎天天爆满,每日收入近千元。”汪爱女说。
村书记汪德刚告诉记者,因为游客多了,村里农家乐已发展到19户,去年一年,接待的游客就突破了一万人。
“五水共治” 换来绿水长流
汪爱女的家在大山深处的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不仅地处偏僻,还因为脏、乱,之前鲜见游人,村民也纷纷外出打工。去年,龙门村借助浙江大规模开展的“五水共治”,在对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对村庄实施整治和改造。
因为有了好山好水好空气,这个曾经脏乱的穷乡僻壤,摇身变成了游人如织的生态景区。
龙门是浙江很多地方的一个缩影。开化县领导说,变化缘于“五水共治”,生态优势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本转化为富民的资本。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素有江南水乡之美称,然而,因为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江南水乡为水发愁。因为多地市民相继“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还曾引发全国的关注。
2013年年底,一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主要内容的“五水共治”行动在浙江打响。短短一年,全省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道4660公里。
与此同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环境整治“组合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排放双控制;对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六大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建立“河长制”,实行河道保洁机制。
据统计,去年全省累计关停、搬迁养殖场7.46万个,提升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场24669个;56个县(市、区)的24213家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被关闭,8266家实施整治、提升;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73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3.17亿平方米。
“前所未有的整治力度,让浙江水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面对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说,2014年,全省地表水三类以上水的比例由41.9%提高到63.8% ;劣五类水的比例从近30%下降到10.4%。
曾经被水晶加工染白河道的浦江县,关停水晶加工户近两万个,淘汰水晶设备近10万台,462条“牛奶河”就此彻底消失,浦阳江断面水质从连续8年的劣五类恢复到三类水质标准。桐庐县的83条主要河溪全部可以“下河游泳”。
如今,在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条条绿道生机盎然,片片河滨绿地花木扶疏。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华蓉告诉记者,境内9条河流、所有乡镇22个流域,交接断面水质监测达标率均为100%,县域出境水水质Ⅰ、Ⅱ类天数比例达到99.1%。“地表水常年达到国家Ⅰ类水标准,通俗点说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李华蓉说。
治污治出美丽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不仅要把河流变得洁净清澈,更希望通过治水,打造出一个秀美浙江。
据统计,2014年,全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208亿元。到2014年年底,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接入和正在接入的受益农户达150万户;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901个。全省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42%。
马金溪边的开化县下淤村,结合“五水共治”集中整治后,村里的污水得到处理,禽畜实行规范化管理。“马金溪也不再是村民的‘垃圾场’了。”村主任叶志新说,最重要的是,关停了上游的污染企业,让水岸流域变得清洁而秀美。
去年,开化县还启动“治水造景”工程,对生态环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至今,全县种植景观林7981亩,建成景观大道145公里,彩化河岸150公里。钱江源、古田山、圣潭沟、长虹库坑园等A级景区和桃溪、下淤、姚家源等一批3A级景区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桐庐县在实施农村生态经济推进行动、农村生态人居建设行动、农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的同时,把全县183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把每个示范村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
“农业成景观,农村成景区,农户变商户”。在浦江县前吴乡民生村,村民在山坡梯田种下500多亩油菜,这片油菜花田被修剪成各种卡通图案。“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盛开之际,这里便成了市民游览赏花的胜地。”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说。
而在离民生村不远的罗源村,号称“中国彩色第一村”,在尊重村民意愿前提下,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专家指导,将原本黄皮的房子(红砖裸露房)粉刷成七彩色,吸引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图片在网上传播开,引来一群艳羡之声。
按照全域景区化的思路,浙江各地还在串点连线、连线成片上下功夫,发展山水特色型、农业观光型、乡村民宿型、养生养老型、历史文化型等乡村旅游项目,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巧借山水、盘活资源,优美的村庄环境,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浙江各地农村经营村庄开创了新的机遇,“美丽乡村”孕育出多彩多姿的“美丽经济”。
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桐庐启动“乡乡有民宿”计划,一年多时间,已经形成20个民宿示范村,有14个乡镇做到了“乡乡有民宿”。初步统计,桐庐全县民宿床位总量超过6000张,占到全杭州地区民宿数量的四分之一。
龙门村所在的齐溪镇,全镇已有经营户120户,床位1200张。去年为齐溪镇创造了1300万元的旅游收入。
建德市利用新安江、富春江、兰江的丰富水资源,综合规划沿江两岸旅游业态布局,重点推进沿江旅游带、新安江温泉和国家级千岛湖源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盆景”变“风景”,“苗圃”化“森林”。一处处变化的背后,还可以看到浙江农村转型及背后的规划布局,花果经济、苗木经济、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摄影写生、寻根探史,民宿避暑、运动探险、养老养生,让绿水青山成为城里人热门的度假目的地。
据统计,到2014年年底,浙江全省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856个、乡村旅游点2336个。201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6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这其中,乡村旅游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浙江省领导看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去年年底,浙江省委修订出台的《关于改进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导向。
今年2月,浙江对26个欠发达县正式“摘帽”,取消了对这26个县的GDP和工业经济考核,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同时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出境水水质、森林质量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
考核的“指挥棒”指向绿水青山,换来的是各级政府对环境换发展的“零容忍”。开化县县委书记鲍秀英说,不再只盯GDP后,污染企业关、停、退,污染项目一律拒收。
去年,全省6大重污染行业和各地自选行业的整治提升,关闭企业2.5万家。近年来,仅衢州市否决的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就有100多个,总投资数百亿元。
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绿色产业,用生态建设倒逼经济深度转型。由此,浙江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变“新”、发展模式逐渐变“绿”、经济质量逐渐变“优”。
据浙江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153亿元,增长7.6%。工业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省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7%,实施工业节水、治污关联技改项目141个,年节水约达2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