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手机“奴隶” 我该如何教学
校园声音
面对手机“奴隶” 我该如何教学
最近,笔者召集所教大一班级的部分学生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本想收集到本学期关于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后学习情况以及下学期开设选修课的建议,可当这群学生坐在我面前时,一个个都低着头,跟正式上课一样,不愿开口。本以为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却又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尽管我尽力鼓励他们开口,甚至扯开以上话题,聊聊大学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很少主动表达自己。
一次座谈会就这样在无聊中结束了。当然,这不是第一次,作为班主任,之前我也在另一个班开过班会,同样他们也很少说话。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有同事也遭遇到了类似的“冷场”。面对面交流不行,我不得不转战网上,我把想要了解的问题分别发送给了20多个学生,几乎全部收到了回复。从他们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在网上交流的任意、自由和放松,还夹杂着各种调皮、作怪的网络表情,有的甚至还发送一篇类似“长微博”的思考过来。
事实上,这种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不管哪位教师在网上发布一条状态,底下学生的回复和评论往往都似乎无拘无束、无话不说,但一回到现实,师生却很容易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彼此内心像是隔了一层屏障,很难敞开心扉。有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还是网上说吧!有些话现在不方便说。”我注意到,他们在网上发过来的内容,也并没有涉及太多的隐私问题。
另一个现象,每天课堂教学的课间休息时间,在过去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可能很多人会在班里喧闹,有的则趴在课桌上小睡一会儿,偶尔有几个学生还会到走廊上散散心,或是极目远眺,随便聊聊,而如今,更多的学生则赶忙打开手机,静静地浏览各种聊天软件,回复各种留言和信息,有的学生脸上甚至还会突然露出笑容,那估计是对方的回复让他内心一悦,似乎大家都习惯了在网络上的沟通,现实中的交流正在减少。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2098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55.7%的人认为这会使人的现实交流能力变差,46.1%的人认为会使生活圈变窄,29.9%的人表示会陷入更深的孤独。
手机真的让我们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能力变差了吗?我困惑的是,难道以后所有问题都要放到网上去讨论、解决吗?尽管通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交流的便捷,我们足不出户便可实现信息沟通上的便利,但冷冰冰的文字传递的只是信息,却未必有温度,未必有情感,根本无法取代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氛围——现场感、即视感、参与感和满足感。教书育人,没有比面对面交流更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一言一行,只是,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比以前确实也少了很多。
然而,当我问及学生们周末最常去的地方是哪里?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回答:“宿舍。”待在宿舍能干什么?不用想,无非还是以网络、手机为主的休闲方式。周末,校园里本该是活跃着运动、休闲的身影的地方,现在也变得“人烟稀少”。
手机、互联网在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的同时,似乎也在侵蚀着我们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当下更多的教师、学生则是主动接受手机的“绑架”。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让学生放下手机,多参与户外活动,多和现实中的人沟通,不充当手机的“奴隶”,大学管理者、教育者更应该反思自身是不是已经严重“缺位”了?